鸟类有社交能力吗?

来自: 178宠物鸟 收藏 邀请

许多种鸟类在社交方面十分活跃。它们成群繁殖,一起洗澡、休息和觅食。它们会偷听、吵架、搞婚外情,也会欺骗和操控别的鸟。它们会绑架,会离婚,有时会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也会给其他鸟类赠送礼物。它们会用小树枝、松萝铁兰和棉纱碎片玩拋接和拔河的游戏。它们会偷邻居的东西,会提醒孩子远离不速之客,会捉弄别的鸟,也会彼此分享。它们会建立社交网络,也会争权夺位。它们还会亲吻、安慰对方,教导下一代,也会勒索自己的父母。遇到同类死亡时,它们会通知其他鸟过来观看,甚至还会因为亲友的死亡而伤心。

不久前,人们都还以为鸟类根本不可能有这类社交能力。比方说,如果有人主张鸟类能够思考其他鸟在想什么,一定会被无情地嘲笑。但近些年来,这样的观点已经改变了。因为科学研究显示,有一些鸟类的社会生活就像人类一样复杂,而且要从事这样的社会行为,需要具备非常高等的心智能力。



作为欧亚大陆随处可见的一种色彩鲜艳的黄胸小鸟,大山雀(Parus major)的社会组织也很有意思。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为牛津市西边的怀特姆森林(这是一片古老林地,曾有许多科学家在此进行研究)内的1000只大山雀建立了一种类似脸书的网络,研究它们的交往模式,看看谁和谁来往,哪些鸟又会固定在同一个地方觅食。结果他们发现这些大山雀有一个复杂的社交网络。同样性情的鸟会形成一个松散的群体,一起觅食。就连鸡也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它们在交往几天后,就会形成一个阶级分明的稳定社群。事实上,所谓“啄食顺序”的说法,就是源自挪威动物学家索尔雷夫·谢尔德鲁普一埃贝所做的研究,埃贝在研究鸡群的社会关系之后发现,它们的啄食顺序(社会地位)呈阶梯状。最上面的级在食物和生命安全方面都拥有很大的特权;而最下面的一级,则很容易受伤且必须面对许多风险。

鸟类之所以聪明,是不是因为它们与伴侣、家人、朋友和同伴的亲密互动?它们的心思之所以如此敏捷、灵活,是否不只是因为它们必须面对环境的挑战,也是因为它们必须解决社交关系上的难题,以及相处时的种种考验与磨难?这种被称为社交智能假说的理论最近在科学界已经赢得相当多的支持。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上一篇:
鸟类会玩吗?它们会为了乐趣而去做些事情吗?发布时间:2020-04-05
下一篇:
丹顶鹤在我国的文化中有哪些体现?发布时间:2020-06-03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榜

扫描微信二维码

加入QQ群

加入宠物鸟交流群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网友自发上传,版权信息无法鉴别,如果发现侵权,请立即联系站长删除内容!